以龙头带动 靠科技推动
争创全省生猪养殖第一镇
中共武安镇镇委 武安镇人民政府
(2009年2月19日)
各位领导、同志们:
自2006年以来,武安镇结合实际,牢牢抓住政策和市场两大机遇,举全镇之力,争创全省生猪养殖第一镇,在短短两年时间里全镇已发展龙头企业1个,万头养殖小区4个,百头以上规模养殖户348户,年出栏生猪在万头以上的专业村10个,发展新型“150”、“200”、“500”生猪养殖模式达到了136户。全镇生猪年出栏量达到了31万余头,实现总产值5.2亿元,占全镇农业总收入的61.92%,实现增收8千万元,仅此一项农民人平增收618元。我们主要做法是:“采取六动措施,争创全省生猪养殖第一镇”。
一是龙头推动。
2006年,通过招商引资,引进浙江老板在我镇投资4800万元,成立了中原牧业公司,已建成投产一个年出栏生猪5万头的大型现代化养殖企业,占地面积6.6万平方米,新建了标准化猪栏39栋,配套建设一个年加工2万吨饲料加工厂,投资近500万元购置了国内最为先进的治污设备,以此带动100个以上“150”模式的农户实行规模养殖。公司实行统一供应仔猪、统一供应饲料、统一培训饲养技术、统一防疫程序,定单回收肥猪的方式,用工业化理念,推动全镇农民参与发展生猪产业。
二是政策拉动。
一方面大力宣传新建“150”新型养殖模式的好处、能繁母猪补贴等各项优惠政策;另一方面对需要发展新型养猪模式的农户,镇林业、土地、电力等部门从对砍伐木材、审批占用土地和增加电力供应等方面,都一律优惠并尽快办理,确保不误工期,以此推动了我镇新型养殖模式的大面积推广。
三是领导带动。
针对部分农户怕担风险的思想疑虑,镇主要领导亲自带领部分村支部书记和村民代表到保康县一个偏远山区乡镇进行了参观学习,并采取领导包村、干部包户、村干部带头的方式,积极引导、扶助群众加快发展,彻底解除部分村民想发展又不敢发展的顾虑,全镇由37名村干部带头发展了新型“150”养殖模式。
四是示范驱动。
以武镇、刘集、安集三个片为重点培植养猪大户,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武镇养殖大户邓祖国现存栏母猪280头,全年出栏肥猪3000多头,2008年纯收入100多万元;刘集白龙池村李光荣建标准“150”和“200”标准猪栏4栋,年出栏肥猪1300头,纯收入68万元;安集洪山寺村陈大强建“500”标准栏2栋,引进良种母猪500头。在这些典型大户的示范引导下,全镇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力发展生猪标准化养殖良好态势。
五是信贷促动。
针对部分农户想要发展,但资金紧缺的问题,镇政府积极协调信用社、农行等金融部门,采取专业合作社担保的形式,共争取金融部门为生猪养殖户发放贷款760余万元,切实解决发展所需资金不足难题。发展资金有了充裕保证,极大地增强了养殖户的发展信心。
六是奖励激动。
对发展生猪养殖生产走在全镇前列的村,除县委、县政府奖励外,镇政府每年都拿出一大笔资金进行重奖。2008年,镇委、镇政府挤出5.8万元资金,奖励生猪养殖大村和养殖大户,更好地激发广大农户参与规模化、标准化发展生猪养殖的热情。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和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专业化养殖、集约化经营、无害化环保、系列化服务的要求,武安镇通过狠抓“两对接”和“三引进”,即:对接政策、对接市场;引进资金、引进技术、引进人才,实行龙头企业带动、新型模式驱动、全程服务推动的发展模式,改造提升传统的生猪产业,打造新型现代畜牧养殖产业,使全镇生猪养殖规模和水平发生了质的飞越,在“争创全省生猪养殖第一镇”工作中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下一步,结合自身的地理环境、交通条件和生猪产业发展现状等因素,确立了“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标准化基地+养殖大户+金融机构”五位一体的生猪产业发展模式,以“培育壮大龙头、建好示范基地、培植专业大户、带动发展全局”的发展思路,计划用三年时间,全力以赴实施“2345”工程。即到2010年,培育两个龙头企业,建成并投产2个年出栏优质商品猪5万头以上现代化的大型生猪养殖加工龙头企业、建成并配套三个年出栏优质商品猪1.5万头标准化养殖小区、规范引导四个示范养殖区域、扶持发展500个年出栏400头以上养殖大户。全镇年生猪出栏达到50万头以上,实现畜牧业销售收入10亿元,生猪产业每年为农民提供人均纯收入达到1000元,最终实现“全省生猪养殖第一镇”的目标。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