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行村级资产保值增值责任制
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快速发展
中共板桥镇委员会
近年来,我们板桥镇针对村级集体经济脆弱,村级组织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能力较弱问题,在县委组织部的指导下,以落实基层组织建设“三三制”模式为契机,探索建立了村级资产保值增值责任制,促进了村级集体经济的快速发展,增强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和社会影响力。2009年,全镇22个村实现集体经济纯收入近62万元,比上年增加40万元,增长182%。
所谓村级资产保值增值责任制,就是以实现村级集体资产保值增值为目的,以提高村级资产营运质量和效率为核心,以实现村级集体经济效益和资产增值最大化为目标的村级资产经营管理责任机制。具体责任对象是: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和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考核年限为当年和三年,既有年度目标,又有届期目标。
实施中,我们严格按照以下六个步骤进行:第一步,在村级换届时同步开展清产核资。在村民代表的监督和参与下,由镇“三资”管理中心专业人员具体指导,对村级资产、资金、资源进行清产核资,并予以公示。第二步,村民代表大会向新一届村级法人移交“三资”,赋予村级法人的管理权责。第三步,召开村“两委”成员、村民代表和党员代表会议,围绕镇委镇政府提出的村级资产保值增值意见,研究制定三年任期的保值增值目标和年度目标,并向镇委镇政府和村民代表大会递交承诺书,接受监督和考核。第四步,在村民代表的监督下,由镇“三资”管理中心专业人员具体指导,每年年终对照承诺书逐项核查村级资产的保值增值完成情况,并进行公示。第五步,兑现年度目标承诺。完成年度保值增值指标的,兑现经济奖励;未完成年度保值增值目标的,取消经济奖励,给予适当经济处罚,责令村级组织负责人说明原因,造成重大损失的,按程序予以组织处理。第六步,兑现任期目标承诺。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和党员大会,将完成村级资产保值增值指标纳入村“两委”候选人提名条件。对未完成任期村级资产保值增值目标的,不作为村“两委”候选人提名人选。
通过推行村级资产保值增值责任制,提高了村级资产管理水平和营运效益,促进了村级集体经济的快速发展。其初步成效主要体现在:
一是激发了村“两委”负责人的创业潜能。这一制度的建立将以往号召式的要求转变为工作责任机制,让村干部明白,当干部就必须承担发展集体经济的责任,从而“逼”着他们在发展集体经济上动脑筋、下气力。青龙寨村支部书记、村主任杨才相,去年60岁,原来抱着再“混”几年就退休的思想,村级集体经济无项目,推行村级资产保值增值责任制后,他向外主动争取资金15万元,建起惠及100多户的村级供水工程,并盘活村级茶厂,每年可增加集体经济收入4.6万元。晏山村支部书记、主任冯祖习引导农民试种反季节蔬菜,成立了“九龙高山无公害蔬菜专业合作社”,实行统一供种、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收购销售,同时向外争取无偿扶持180万元,筹建冷库,每年增加集体经济纯收入5.3万元。
二是实现了村级资产保值增值。明确要求,村级办公用房、办公用品等固定资产,必须及时维护,承担保管责任,不得毁损和“贱卖”,做到资产保值;对村级商业资产,必须每年保证增值20%。这一责任机制实施后,在全镇22个村形成了立足保值尽心尽责抓管理、围绕增值千方百计筹谋集体经济大发展的浓厚氛围。灵观垭村因农户外迁,遗留了50余亩无主荒地,虽然土质肥沃却多年荒芜,没有发挥效益。实行保值增值责任制后,村支部书记、主任王国权四处奔走,引进一位外地老板,承包了这片荒地发展速生杨,平均每年提供集体经济收入1.7万元,使昔日的荒地变成了聚宝盆。
三是增强了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能力。集体经济的快速发展,解决了村级组织“无钱办事”的问题,奠定了农村党组织凝聚群众、服务群众、推动工作的物质基础。2009年,全镇22个村级组织共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255件,其中维修村道45公里,打水井58口,维修村级办公场所17处,改建村级卫生室15处,扶助因灾致困家庭79户,扶持农民发展种植养殖业216户。宋家坪村书记、主任张道良的话说:“村里有点钱了,我们干起事来才有底气,老百姓才能真正拥护我们,干群关系从没有像现在这么融洽过!”
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只有集体经济实力增强了,农村党组织才能赢得群众信赖,才能说话有人听,办事有人跟;抓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必须要把发展集体经济作为重要抓手,抓集体经济发展必须建立健全科学合理、奖惩严明的责任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