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日报讯 通讯员秦海波 张弓 全媒体记者闵佳
他是一个54岁的中年人。循着背影望去,头发花白,身板敦实,步伐矫健。
33年来,他利用工作之余,做着一件伟大的事情——坚持不懈地追寻着荆楚文化三千年的历史风云。
33年来,他利用业余时间,发表楚文化专题论文50多篇,参与出书19部,参加国际国内理论研讨、学术研讨25场次。目前,由他主编的《金南漳研究丛书》、个人专著《金南漳·武陵桃源》等,总字数达640万字。
他就是全国社科工作先进个人、襄阳市楚国历史文化学会常务副会长王善国。
今年3月,在全国大中城市社科联工作会议上,襄阳市楚国历史文化学会获得全国先进社科组织称号,王善国获得全国社科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数十年专注一件事
王善国出生于荆山腹地的南山“小三峡”。这里群山逶迤,溪水潺潺。大山的阻隔,让从小饱尝艰辛的他,更加发奋读书。
1984年6月,王善国从襄阳师专中文系毕业后,回到县城任教。从那时起,王善国就对南漳历史文化十分痴迷。在求学期间,王善国喜欢读历史名著《三国演义》,爱听卞和献玉的历史故事。而南漳就是三国故事的源头,也是和氏璧故里,源远流长的历史让他对荆楚文化的求知探索一发不可收拾。
数十年来,无论工作多忙,王善国始终没有放弃对南漳历史文化的研究。
万籁寂静夜,奋笔疾书时。
他的同事都说:“他基本上每天晚上都会到办公室写作两小时。无论刮风下雨,还是严冬酷暑,从不间断。”“他基本不出去应酬,即便工作再忙,也会利用业余时间研究南漳的历史文化。”“在政府大院办公楼,每天晚上都有一个亮灯的办公室,那就是王善国的办公室。”“能够数十年如一日、耐得住清贫、守得住寂寞的人,实属凤毛麟角。”
……
了解王善国的人,都对他称赞不已。
是啊!每逢节假日,王善国常常坐在空荡荡的房间里,冥思苦想,奋笔疾书。
也有人好心劝他:“你这么辛苦地研究楚文化,又没有一分钱报酬,何必这样亏待自己呢?”
王善国总是笑着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利用业余时间从事社会公益事业,这是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也是共产党人的情操和修养,任何时候我都无怨无悔。”
把楚文化推向世界
南漳有文字记载的历史长达3100年。
王善国常说:“我最骄傲、最自豪的是,南漳是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他认为,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长,通过研究早期楚人筚路蓝缕的开拓精神,把楚文化推向世界,就是他最大的心愿。
他始终把楚文化研究作为自己业余时间最重要的事情来办。
办公室条件简陋,没有空调。寒冬腊月,常常冻得手脚麻木;盛夏酷暑,常常汗如雨水。但是,他却乐在其中。
2007年,农历大年三十,大家都在欢庆新年之时,王善国利用这个没人打扰的宝贵时间,来到办公室,整理出了100多页楚文化资料。办公室没有空调,王善国手脚冻得冰凉,只好站着工作。全部工作完成后,他走出办公室,天边已经发白了!
在以他为主的南漳一班文化人士的推动下,2008年9月,新华社以《山寨连绵奇观不断——南漳民间文化遗存震惊世人》为题,全方位、多角度专题报道了南漳民间文化和古山寨文化。
经过不断努力,他的工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他先后当选为湖北省荆楚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湖北省楚国历史文化学会理事、湖北省三国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湖北省孝文化研究会理事、襄阳市楚国历史文化学会常务副会长、襄阳市三国历史文化学会副会长、襄阳市文化襄阳研究会理事等,并被中国千年古县网聘请为特约记者。
做历史文化的传播者
王善国始终把为党政机关、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传播历史文化当作自己的分内事来做。平时,只要有人登门请教南漳历史文化方面的知识,王善国总会挤出时间,耐心讲解,并赠阅相关资料,直到来访人满意为止。
从2002年开始,经南漳县委批准,王善国被聘为南漳县委党校兼职教师,从不间断地在县委党校开设炎黄文化、楚文化、孝文化、廉政文化、道德文化、旅游文化和旅游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专题课。15年来,共讲授楚文化等专题课达39课次,受训学员达840人次。
为了让全县党政领导干部全面系统地掌握本县优秀的历史文化知识,王善国主动请缨,于2010年10月在水镜大讲堂举办金南漳历史文化知识讲座,深受全县700多名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欢迎。
近年来,王善国先后开展党的十八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宣讲16场次,参与听课的干部职工达1000多人次,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战略部署和方针政策及时深入人心。
如何将研究成果转化利用,服务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这也是王善国常常在思考的问题。
他利用建言献策的机会,通过各种方式给县委、政府当好参谋和智囊。多年来,在该县古罗国、古卢戎国都城等文化遗址的保护、挖掘上,在古山寨、古村落文化遗产利用和旅游文化的推介上,在县城街道的命名和特色山珍、饮食文化的推广上,无不凝聚着他的心血。由他起草、被各级领导作出重要批示并转发到各地各部门借鉴、落实的各类楚文化资料,达120多件次。在他的积极推动下,全县很多具有潜在历史文化价值的遗产得以有效地保护和利用。其中,由他撰写并推介的《饮磨坪贡茶、品荆楚文化》一文,成为中国农产品博览会、中国有机农业大会上脍炙人口的茶文化品牌,磨坪贡茶也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称号。“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荆楚文化研究的漫长征程中,一直闪现着王善国忙碌、奔波、探索的身影…… (来源:南漳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