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荆山南麓、玉溪山下有一个傍依县城的便河村,被人们称之为南漳县的首富村。富裕是近十年来便河村最大的变化,也是最大的收获。数一数便河村的第一:第一个被国家民政部表彰为优扶先进单位;第一被省委表彰为文明村级单位、先进基层党组织、模范村委会;第一个被市委表彰为“十面红旗”;第一个……。众多的第一,记录了便河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程,也让人们对便河村年过半百的党支部书记吴进华刮目相看
发展集体经济的能人
1993年春,吴进华走上村党支部书记岗位。当时便河村集体负债129万元,人平收入1300元,五名村干部有三人辞职,群众怨声载道。受命于危难之时的吴进华想到村里要发展,必须要有经济来源。他迅速找到在县直工作的两位朋友商量贷款的事,但是他们提出要用近200万元的高价想买断地处商业闹市的村委会大院。从天而降的馅饼,让吴进华犹豫了,难道村委会地下埋有黄金吗?他围着位于县城商业中心 地带的村委会大院转了一圈又一圈,越转越觉得这地 真是一块难得的商业黄金宝地。经过慎重的决策,他耐心地说服了村两委干部,决意要把村委会建成商业大市场,建成南漳的“汉正街”。为此,吴进华率先向村两委干部立下军令状,“建不成,回家种田”。经过100多个日战夜突,一个占地3500米方,拥有148个门面的“风神大市场”建成了,如期于当年9月剪彩开业。市场一建成,立即被私营业主以300元/月的租金把门面抢租完了,当年收回年末3个月及一年房屋租金60多万元。村里办起了大市场,成为南漳古城的一大新闻。而为她一个个累黑瘦的建设者们从中得到了转折性的重要启迪,那就是便河的优势在商贸,能够帮助便 河村致富的不是“村办企业”,而是“商贸流通业”。由此,吴进华同党支部一班人重新调整了村集体经济发展战略,确立了便河村“依托城区优势,搞活商贸流通”的发展思路。
观念一变天地宽,摸索出“道道”的吴进华带领支部一班人,更是雄心勃勃,豪情万丈,从94年开始到现在,几乎每年都要上一个骨干项目。95年2月,他们再次投入52万元,进一步完善“风神大市场”的经商、贸易、娱乐、服务综合功能,扩大经营规模,建筑物由一层发展到三层,原有门面摊位增加到286个,日容量达到上万人次,更名为“风神商城”。96年3月,考虑到县城人民文化生活需要,利用原“华丰农机配件厂”的闲置厂房,引进外地大老板,建成了漳城一流的歌舞厅。98年元月,吴进华看到了南漳房地产的商机,与县房地产开发公司联合开发60套建筑面积达11000平方的单元楼,仅一楼门面每年租金收入5万多元。2000年,投资90多万元,兴建了“便河农贸大市场”,经营面积2000平方,年收租金7.5万元。2003年与县房产开发公司联合开发的占地10亩的住 宅小区正在建设中,村里又增加48间门面房。除了这些骨干项目外,这几年还发展了风神饭店、火锅城等7家小企业。有人替便河算了一笔帐,村目前发展的企业总占地面积29亩,每年收取的租赁费却高达93.96万元,亩平3.24万元,土地由死资产变成了活效益。
能经营会管理的强人
当人们惊叹便河村取得一个又一个经济发展成绩的时候,都把目光投向便河村党支部一班人,尤其是村党支部书记吴进华,年过半百的吴进华,依然故我,精神矍烁。每天比其他干部子女早半个小时上班,晚半个小时下班,以无声的言行鞭策支部一班人努力向上。在他当支部书记的十年中,他一直带领村组干部苦干、实干,从不以“书记”自居,样样带头干在一线。在村集体承包开展骨干项目建设项目时,他既是规划者、指挥者,又是小工,与建筑工人们一样干,从不获取一分报酬,党支部一班人在他的带动下,自觉地投入到经济建设中。据统计,几年来,村组干部在建市场、拆旧房、架天桥、焊栏杆、装隔网、盖厂房、垫脚石场子、修管道、打水进、建水塔等到各项工作中共抽工6720个,为集体承包节约资金47500元。村组干部人均参加义务劳动节324多天。吴进华就是这么能掐会算,他认真汲取了原来 “散班子”的教训,从健全制度入手,逐步完善了《党支部议事制度》、《党支部工作制度》、《党员学习管理制度》、《三会一课制度》、《勤政廉政制度》、《后备干部培养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具体工作讲就是突出了三个字,即“精”、“硬”、“统”。
在人员先配上突出贡献“精”,减少管理工作成本。在保证村支部书记、村委会、治保、妇女、共青团等到组织健全的情况下,便河村村组干部交叉兼职,原来的11个村民小组合并为4个,23名干部精减为5人。村企业行管人员控制在4人,每个市场固定2至3名管理工作人员,为市场经营者提供安全保障服务,整体月工资支出控制在1万元以内。
在制度执行上突出“硬”,减少不良环节。对村组干部实行了“三不准”制度,即严格考勤制度,不准随意旷工,谁请假扣谁当天的工资;严格控制干部自律制度,不准村“两委”班子成员至企业承包经商或任职 、兼职;严格控制干部责任分工,专职专干,不准职责交叉,相互扯皮,分工内的工作一杆子插到底。
在财经纪律上突出贡献“统”,减少资金外流缺口。主要村组帐村管、企帐村管、收入与支出公开,统收统支,禁止村组干部以任何形式设立“小金库”、“夫妻帐”。村里基建项目和公益事业投入全部实行统一核算,公开招标,工程质量集体验收报告,不搞一言堂。
由于干部带头遵守,制度执行过硬,便河村支部班子内团结风气、廉洁风气、务实风气相当浓厚,提高了威信,受到了村民拥护。
心里装着乡亲的好人
便河村商贸经济不断发展壮大之时,吴进华并没有陶醉,如何寻求更大的发展,让农民更加富裕?他带领支部一班人又把目光投向了广柔的田野。自90年代以来,随着土地逐年被征用,便河村人均耕地仅有0.17亩。如此村情,促使他们要在产业结构调整上大做文章,村委会出台了每亩补偿300元,鼓励农民改粮种菜。从96年开始,累计投入近20万元,硬化了蔬菜地排灌渠道。每逢蔬菜换茬季节,吴进华都要到县、镇联系技术专家到田间地头,为群众讲解反季蔬菜、无公害蔬菜种植技术,大力引进新的种植 模式,先后无偿为菜农修建蔬菜大棚132个,地膜种菜120多亩。不少农民不仅学会了种菜,把菜园子种成了“万元田”,还成为蔬菜种植的“土专家”到邻村“讲课”,带动了一方蔬菜生产的发展。吴进华在大力发展养殖业上也动了不少心思。他经常帮助农民了解市场行情和一些新的信息,想一些致富的新招,先后到银行为农户担保贷款17万多元,培育出了一大批养猪、养 鸡、养鸭、食用菌专业大户。
2002年剪子沟村与便河村合并后,他利用“说事”活动经常深入到原剪子沟村了解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春节前夕,他步行山路四十多里到七组太空山查看原来村的税改情况,那里一共只有二十多户,当时群众非常感 动,一定要留他吃饭。年底他 组织投资1.4万元扩修了该组的公路。2003年3月,他了解到原剪子沟3组代莲一家连续有五年没交过一分税,而且是见了干 部就 骂,别的干 部都怕她。说事日他专门找到这一家,当了解到她是因为原来家庭困难交不起计生保证金,儿子因没有准生证当时没有上户口,现在儿子马上要上初中,想上户口不容易,一家人很着急,他当时表态这事由他和公安部门联系。代莲当时拿应交的税款要交给吴进华,他又给她讲政策,现在村干 部不再收税,第二天她主动把钱交到了镇财政所。为了解决两个村全并后,群众合村不合心的现象,他与村两委干部一起当年免掉原剪子沟村全村群众的水费和义务工,从此原剪子沟村群众早在2003年就不再负担一分钱税。
健康文明生活的引路人
在村务管理上吴进华从抓制度入手,先后制定了《党支部议事规则》、《党员干部学习制度》、《三会一课制度》、《村务公开制度》、《说事制度》、《党员电教制度》、《村干部考勤制度》等,并身体力行,带头遵守,带动了村党员干部坚持制度、自觉树立正气。
2003年秋,一辆不起眼的中巴车载着便河村一班人前往河南南街村、江苏华西村、尧治河村考察。这是便河村一班人外出“充电”。
便河村一班人不仅自己善于学习,更善于给群众送“精神快餐”。近几年来,他们的以村文化节活动室为阵地,以活动为载体,先后开展了“十星级文明农户”、“美德在农家”、“五个一对红”活动等。
在“十星级文明农户”活动中,他们坚持半年初评,年终总评挂星,实行动态管理,已涌现出被市文明委表彰的十星级文明农户标兵1人,县表彰3人,镇压表彰5人,十星级农户达到总户数56%。
开展以“美化生活环境、创造富裕生活、弘扬家庭美德、建设家庭文明”为主题,以“家庭读书、家庭教育、家庭奉献、家庭文化、家庭健身、家庭环保”等系列活动为主要内容的“美德在农家”活动,号召广大农户和每位家庭成员在求知、求富、求美、求乐、求安、求和中积极开展争创“十大特家之家”和“五个一对红”活动。经过群众推荐、代表初评、支部审核,共评选出54户特色之家,36个一对红。通过开展争创“十大特色之家”和“五个一对红”活动,进一步动员广大农村家庭和成员中树立诚信为本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念,建立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引导广大农户正确处理“富”与“美”的关系,“齐家”与“修德”的关系,在参与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在维护农村稳定、促进村风、民风好转,建设文明、富裕的新农村中做出了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