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典型风采 > 优秀共产党员 > 正文
洒满人间都是爱――记南漳县光荣院服务部部长王银梅事迹
发布日期:2010-08-31 08:00:00    来源:    点击量 :    字体: [大] [中] [小]

南漳县光荣院(老年公寓)是老年人颐养天年的大家庭,在这个大家庭里有一位为老人服务十年如一日,而老人们既贴心又可靠的好女儿。她就是服务部部长王银梅,王银梅生于1962年,于1981年参加工作,1995年参加中国共产党。从参加工作算起,王银梅已从事民政工作25年,这25年是她一生中最美好的青春年华;这25年,她以院为家,视院民为亲人,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尽管她的工作年龄不再会有几个25年,但她却无怨无悔,甘愿把她的有生之年无私奉献给福利事业,这25年来,她牢记“一切为了院民,为了院民的一切”兢兢业业,脚踏实地,努力做好本质工作,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在公与私面前,她爱院如爱家


  王银梅是一个出生在父母是双职工,家庭条件十分优越的城镇家庭里,先后在县福利院、民政局福利公司工作过。南漳县光荣院组建后,1992年被调到光荣院从事为老人服务工作。一干就是二十五年,她把青春默默地奉献给了民政,把人生最美好的年华奉献给了老人。她爱院如爱家,和她的姐妹们一道成年累月守护着老人,从没有休息过一个完整的礼拜天,加班加点工作是常事,对家庭事情很少过问。她的老公是名开车师傅,辛辛苦苦的一天出车回家,也得不到妻子的关爱,饿了只好自己炒上一碗大米饭,有菜无菜应付一顿又出车了,也毫无怨言。因这些年来他最了解妻子王银梅对工作的热心执着,把所有的爱都献给了老人,能够理解和支持,王银梅也常说:“爱了老公、儿子,就没有时间爱老人。”儿子放学回家了有时也不能按时就餐,只好到外婆家去凑上一顿,有时候连她自己吃饭也没得时间做,为此,她想了一个方便快捷的好办法,干脆到副食商店批发了一大件方便面放在家里,实在来不及就泡上一碗方便面充饥。她常说:“辛苦我一家,幸福给老人。”


  正值“非典”期,她患了严重感冒,上吐下泻腿发软,浑身酸疼眼放花,医生要她必须住院治疗,可正遇上年迈90岁的吴奶奶病倒了,需要有人实行特别护理, “非典”漫延时期,给公共场所的清洁卫生,每天几次消毒,大大增加了工作量,服务部的工作多,人手少,王银梅就依然放弃了到医院看病治疗,于是就请医生挂上点滴到吴老同睡一张床,同用一个吊针架,一边治病一边护理着吴奶奶,好省一个人手防非典工作,她对工作就这么认真,就是自己治病时间也没有让它浪费掉。


可又在去年五月,她父亲病危,需要亲人照顾,可是她看着瘦骨如柴的父亲心里难受极了,她对父亲说:“因我在老年公寓工作,公寓的老人比较多,我必须要照管,而对父亲的照顾只有依靠弟妹来照顾了。”但父亲对她用微小的声音说:“我不要紧,你还是回去上班,不要耽误了你的工作,在医院住有你的弟妹照顾就行了,免得院里老人出事不好。”她从心里说,对不起她老人家,自己作为一个女儿来说,白天上班,只有在晚上抽出一点时间去看他老人家一眼,又回到工作岗位,这样她一直到她老人家病故,她也没抽出半天时间来照顾他。


  在老人面前,她是孝顺女儿


  在老人颐养天年这个大家庭里,老人与服务人员没有距离,只有勾通;没有隔骇,只有真情。光荣院供养的老人都是扛过枪、过过江、打过仗为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立下汗马功劳的功臣们。老年公寓寄养的决大部分是一些年老多病,卧床不起,性格孤脾的老人。为这些有护理服务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吃饭各人有各人的口味,说话办事各人有各人性格。针对这些,她经常不断地和服务员们研究,不断摸索和掌握老人的性格和生活习惯。


  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但在老年公寓里,已打破了这个旧观念,实际上是“久病床前有孝女”。如供养老人郭元芝,她是一位参加过抗美援朝的女战士,由于战争时期,她踏雪卧冰,患上了严重的风湿病,卧床长达14年,她和服务员精心照料,轮流照顾服务床前,每天为她换洗,她从没生过褥疮,郭元芝的姐姐从上海来看望她后非常感激,并多次从上海写信来表示感谢,她现在生活的好好的。另一位供养老人李青山生前认为自己扛过枪、打过仗,把自己当功臣,平时说话难听,办事寡独,老子天下第一,都叫他李大爷、李阎王,加之他又生来一副凶狠像,大家平时对他都有些畏惧,都不愿与他多接触。针对他的古怪性格,特别是他在生病中,王银梅亲切地照顾他,李伯伯长李伯伯短的,你这么大年纪,不要经常发脾气,这样对自己身体不好,你看你在院里,领导这样关心你,照顾你,院里的医生给你送药输液,你在病中服务员送饭送水到床前,扶你坐起来,一勺一勺地喂你吃饭喂水,你想吃什么食堂有人专门做病号饭,你要在家里有这么好吗?经过她耐心地说服,以及周到的服务,李青山老人感激地说:“梅子(老人们都把王银梅当作自己的女儿,什么时候都叫她梅子),我要是死了,没什么感谢你的,只有求上帝保佑你活到一百岁”。不仅对供养老人如此,对寄养老人也是如此。


  对待卧床的老爷爷,她也是同样不计一切给他们洗澡、擦身。这一点是绝大多数家庭儿媳都做不到的。当然有的老人认为男女有别,自己的姑娘都很少这样做,更何况工作人员无亲无顾,不好意思,不让洗,她就跟他们说:“你既然住在我们这里来了,就是一家人,你就把我们看成你的亲生儿女,你卧床不能动,我们当儿女的为你擦洗,难道不应该吗”?老人们就无话可说了,工作也就好开展了。寄养老人张启发来时,患有严重的褥疮,卧床不起身上有几大块皮肉腐烂,臭味难闻,她本着不辞辛苦,不厌其烦,不怕脏,带领服务员们给他勤洗、勤擦、勤换药,日夜守护在床前,喂饭、喂水、端屎、端尿,这样张启发身上的褥疮渐渐好转,而他感动地笑着说:“你们真是比我的亲人还亲,我算到我的烂肉不会好的,你们对我这样如此的侍候,我不知怎样感谢你们哪”!他的亲人也非常地感激。精神上对老人们进行护理。除了,肉体、生活上无微不至地照顾外,在平时她也经常与他们交心谈心,帮老人解决一些实际因难,消除一些疑虑,尽量让老人们欢心愉快。尽量使老人们在老年公寓住的宽心,玩得欢心,同时使老人的子女也感到放心。如寄养老人王世成性格孤独,与家里儿子、媳妇、女儿、女婿都闹矛盾,一度家里只给钱,不看望,一气之下,王世成病倒了,饭不吃,水不喝,想一死了之,王银梅一方面对他进行思想开导,你的儿女们工作忙,自然来看你的时间少了,你也知道钱是很难挣的,千万不要为这气坏了身体,安心住在这里,由我们照顾你就行了。另一方面与其家人联系来看望他老人家。这样很快就治好了王老的思想病,后来,他看到她十分感激地说:“梅子呀,你真好”。


  在职工面前,她是榜样


     常言道“喊破嗓子,不如做个样子”。在工作中王银梅身先士卒,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从不认为自己是服务部的部长,重活、脏活、险活都是一马当先冲在前面,如:孤寡老人临终时都是她一直守护在身边,给寿终的孤寡老人洗澡收殓,穿衣戴帽都是她亲自动手,让老人走得慈祥,走得安心。有人说:“一份爱心,换来了一份闹心”,王银梅不是这样认为的,去年5月下旬李青山病危了,唯有她始终守护在他的身旁,一直守至他晚上10点多钟,临终走路,告别人间,王银梅与同胞何银锁点着腊烛为这位长像凶狠说话难听的“李阎王”收殓衣服,待把老人送走了,天也大亮了。院领导为了开源节流,创收入和安排部分在岗员工工作,院支部决定组建一个生产组,安排了对工作认真负责,大胆泼辣的王银梅到生产组负责,她愉快在接受了这一任务,常带领四姐妹,不怕苦、不怕脏、不怕累,不管刮风下雨,不分白天黑夜,开荒平地种菜园,广辟饲料办猪场,在她的精心组织和四姐妹共同奋斗基础上,去年共出栏肉猪15头,创产值1万余元,既改善了老人生活,又创造收入。


     王银梅同志把孤寡老人们是“老有所养,老有所乐”作为自己心中的幸福和自豪。可以说,她是在以实际行动实践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弘扬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为孤寡老人服务过程中,她体验着人生的真谛,实现着人生的价值。


     她,一路征尘一路情,一路拼搏一路歌。


[责任编辑:liuy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