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市楚国历史文化学会常务副会长
王善国
[题记]湖北錦秀谷景区地处南漳县长坪镇长岭村、黄潭洲村与薛坪镇栗林坪村、曾家坪村之间,四周被崇山峻岭合围,是华中地区生态文化富集地、炎黄文化重要地、荆楚文化发祥地、南漳县重点风景旅游区,“皆幽丽奇处也”。
前言:錦秀谷,景名鼎鼎
据《说文解字》述曰,“錦”乃汉魏时期襄汉地区出产的精致丝织贡品;“秀”有秀俊、秀丽、秀美、秀茂、秀慧、秀甲(娇嫩的新芽)等特异之涵义;泉流贯穿河川、泉出通川为“谷”,亦即两山间流水之道也。在薛坪镇至长坪镇之间的天水河、马鬃河、冷水河等“三河流域”,山清水秀,老百姓素以“武陵桃源”来称道,旧县志也曾有类似的载录,加之这一带深山峡谷之中,自古就是优质桑蚕基地,素丝(优质蚕丝,俗称“黄丝”,以色泽而名之)古来俏销,人们习以为常地称号“錦秀谷”。由表及里,今湖北楚虹泉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注册并开发的湖北錦秀谷景区,錦秀谷具有端庄、瑞祥、吉利、豪迈的气度,招财进宝,喜气荡漾,隽丽秀气,惹人爱慕。
在荆山民间的传说中,福地洞天原来指神道(仙人)们居住的名山胜地,例如,与錦秀谷西北部遥相呼应、相隔甚近的就有道教圣地——薛坪镇三景庄蓬莱观,后来多用此比喻风景优美的地方,本文指的就是南漳县西北部大荆山深处的錦秀谷。相传唐代诗人杜光庭在《洞天福地记》一文中,“列出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的名称”,唐代·李冲昭《南岳小灵·叙录》中也道:“复有神仙胜境朱陵洞,洞天也;……又有青玉坛、洞灵源、光天坛,悉是福地”。由此可见,“福地”与“洞天”绝非平常景物可以媲美,当属于世外桃源、蓬莱仙境。世外桃源本来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相对理想境界,后来也指环境幽静、生态优美、民风淳朴、生活安逸的地方,錦秀谷名副其实,当仁不让。在这派仙境中,没有人世间的喧嚣与鼎沸,东晋大诗人陶渊明(陶潜)在他的传世名作《桃花源记》里,描述了一个与外面世界隔离、没有遭到任何祸乱的美好地方。如果置身于錦秀谷就可感同身受,风景秀色可掬,纵情山水,清新豁达,怡然自乐,物我为一,陶醉于大自然的审美享受。
錦秀谷,“山外青山‘麓’外‘麓’”
山,是指陆地上由土石形成的高耸、突出的部分;麓,指生长在山脚下的树木。本地人习惯地把高大的山体说成是青山,例如“留得青山在,莫愁没柴烧”等俗语,也把低小山体称作山麓。我们借用宋代诗人林升《题临安邸》诗中的佳句予以变通:“山外青山‘麓’外‘麓’”,“‘冷’风‘吹’得游人醉”,若以此来形容錦秀谷一带山与峰的独特之处的话,那是最恰如其分的。如此说来,錦秀谷一带的山峰到底有哪些出类拔萃之处呢?笔者以为,当然是以“山清”为最大特征矣!
一、錦秀谷以“荆山叠翠”而闻名。錦秀谷位于荆山腹地,“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南漳县地名志》第6页、《南漳风物》(南漳县地名委员会编,1983年10月印)第4页——第5页均予描述“荆山叠翠”为古代“南漳八景”之首。岚影波光,花艳柳色,处处有园林之胜。历代有不少游人赋诗步韵,竞相传颂,稍纵即逝的画境,跃然而出。如此优美的古典山色景观,不知令多少人神迷心醉。同治版《南漳县志·艺文》篇收录的清代诗人张尚志(贡生,邑人)、袁敏(廪生,邑人)、陈竑(凤山书院山长)咏《南漳八景》的诗各8首,其中3人咏诵《荆山叠翠》的诗各一首,共计3首。张尚志的《荆山叠翠》令今人茅塞顿开,“烟锁千峰暗,云飞万岫(音Xiù)开”,“近天同五岳,拔地起三台”,“山鸡随候舞,游赏遍青苔”。《南漳县地名志》第406页专门为此注云:“五岳,原指我国五个山名,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三台,许慎《五经异义》谓古天有三台:‘有灵台以观天文,有时台以观四时施化,有囿台观鸟兽鱼鳖’”,可见“荆山叠翠”是何等地超群啊!南北朝时期著名文学家、散文家、也以“江郎才尽”而闻名于世的梁代江淹在其名篇《望荆山》诗中赞曰:“始知楚塞长”,南北朝时期著名诗人、宋代鲍照在《春早登荆山》一诗中叹曰:“早登荆山头,崎岖道难游”,“花木乱平原,桑柘盈千畴”。由此看来,錦秀谷一带久负盛名,绝非“一时之寒”。现在被比作“荆山地区的绿色基因库”、“大自然的绿色宝库”,也是最好不过的。其中,白皮松、红豆衫、六道木等等,都是名气很高的珍稀之物。据《薛坪镇志(1986——2007)》“……阔叶林面积最大,针阔叶混交林次之,灌木林再次,针叶林最少。松、栎、衫为主要树种。以栎杂为主的薪炭林、特用经济树种和藤蔓荆棘、木本杂灌的地下植物区。……栎树和杂麻(竹)几乎遍及……”,这一带“适宜多种林木生长,常见的有近百种”;该志第134页载录:“栗林坪,位于薛家坪西北约8公里处,……坪内生长有很多板栗树,故名”。据笔者悉心观察而得知,錦秀谷一带用材林、药材林、经济林木、杂用灌木、风景林木应有尽有,琳琅满目。漫山遍野生长着野竹子,河岸边房前屋后又有好几处规模连片的筋竹园,它们是造火纸、制作家具和农具、编织工艺品、建筑房屋的上等材料。据当地群众介绍,这里各种野生花卉也至少有上百种,一年四季都可以听鸟语、看花艳、闻花香、摘果实。
二、錦秀谷以“别有洞天”而知名。錦秀谷里青树翠蔓,藤缠树,树绕藤,树上长树,岩上吊树,数树合围,拥抱成团,树木遮天蔽日,偶有“天井”露出,抬头仰望,别有“洞天”之情怀,黛绿色的“洞口”,透视出碧蓝的天空,真叫人目不转睛,恋恋不舍。“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麓’”。县内最高的山是长坪镇三尖山,就在錦秀谷东北部,穿越层峦叠嶂,慢慢儿地向上攀爬,站在錦秀谷周边的高山上,放眼远望,极目楚天,荆山内外到处郁郁葱葱,舒展开阔,一派满目苍翠的壮美景象。白天可见鳞次栉比的县城景色,夜晚可望灯火辉煌的襄阳古城。若从冷水河往天水河溯进,沿线依次有11个大溶洞,即岩屋洞、白龙洞、老爷洞、哪吒洞、土匪洞、老虎洞、温泉洞、红儿洞、黑儿洞、猪子洞、响水洞,它们都是岩溶洞,有的洞内钟乳石盘为龙形,蔚为壮观,这还不包含那些蜗居于深山老林里或山岩中的溶洞。顾名思义,仅凭11个洞名就可以看出曾经发生过的感天动地的传奇故事,有的甚至险怪诡奇。如果细致地搜集、整理,出版一本《故事书》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三、錦秀谷以“峰回路转”而扬名。錦秀谷以雄奇险峻而显现得宏伟壮丽。在当地老百姓看来,高而尖的山头曰峰,高而峻的山崖曰岩。《南漳县地名志》之《长坪公社》篇(第119页)载录:“公社内全系山区,整个地势西高东低。最高点过风垭,海拔1500米;最低点旱泉湾,海拔100米。……川山河、冷水河、红鱼河是南部的重要河流,均汇聚于蛮河……”,这个巨大的海拔落差,恰好是发展生态文化休闲旅游的最好基础。冷水河是錦秀谷的主要水域,源于薛坪镇,止于长坪镇,山水相连,由此(薛坪镇)及彼(长坪镇),可以透视出錦秀谷山川秀美的极至。《南漳县地名志》之《薛坪公社》篇(第131页——第132页)载录:“山高岩陡,深谷老林”,“境内地形复杂,洞穴山峰众多,姿态各异,风景秀丽”,“奇峰峻伟,树木葱茏,云来雾绕,堪称仙境,吸引不少游人”。笔者是第一次光顾錦秀谷,顺着河谷每走一段地方,脑海里就不时闪现出《桃花源记》里的山水资源“考察”、“探秘”名句:“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古往今来,彼此之间,何以产生如此惊人的相似之处?笔者认为,这就是人们日常所说的“大自然的造化”、青山绿水的传奇也。笔者力图找到最佳答案——曲径通幽乃共性也。原来,同治版《南漳县志·山川》篇中引用古籍来佐证荆山之险要:“……《左传》所以称荆山为九州之险也”,据笔者悉心观察,錦秀谷一带逶迤起伏的群山盛着绿妆,貌似“形散”(或一望无际,或被浮云遮望眼),实则“神不散”(高山涌现出来的奔放与凝重,是大荆山的共同内涵),彰显出群山的博大胸襟、宽广情怀与豁达风姿。
四、錦秀谷以“莺歌燕舞”而驰名。錦秀谷一带生态环境优良,自古“深山出锦鹞”,“到处莺歌燕舞”,山里山外,山前山后,山上山下,野生动物无处不在,当地人们称其为“天然动物园”,也是名不虚传的。眼见为实,笔者亲眼所见的是,山谷里野鸟到处飞窜,甚至可与游人擦肩而过,喜雀格外可爱,大树上能够层层垒窝,竞显技艺之高明。峰巅上鹰子成群结队地盘悬在天空,大雕振翅飞翔,是在寻找食物(它们的猎物往往是小动物类),抑或是在向我们炫耀、竞技?我们虽然说不清、道不明,但是与大自然睦邻友好,倒是引以自豪的。“鹞子翻身”、“群莺乱飞”,“鹰击长空”,当然是常态化。又据《南漳县地名志》载录:“南漳西北森林茂密,适宜各种野生动物繁殖生长。野兽珍禽有虎、豹、狼、獐、鹿、狐、野猪、野羊、野猫、九节狸和錦鸡、野鸡、稚鸡、画眉、八哥、鸳鸯、黄莺等”,并有注解3处:“狸,动物名。《说文·豸部》:‘狸,伏兽,似:䝙(音Chū)'。段玉裁注:‘谓善伏之兽,即俗所谓野猫’。九节狸,是狸的一种。旧志记载:‘九节狸,皮可为裘'”;”画眉,鸟,身体棕褐色,腹部灰白色,头、后颈和背部有黑褐色斑纹,有白色的眼圈。叫的声音很好听,雄鸟好斗”;“鸳鸯,鸟,象野鸭,体形较小,嘴扁,颈长,趾间有蹼,善游泳,翼长,能飞。雄鸟有彩色羽毛,头后有铜赤、紫、绿等色的长冠毛,嘴红色。雌鸟羽毛苍褐色,嘴灰黑色,雌雄多成对生活在水边。文学上用来比喻夫妻”。笔者遍览该志,在惜墨如金的古今(各类)志书中,反而如此破格采用相当篇幅专门对这3种“野物”(民间对野生动物的称说)予以浓墨重彩地解说,看来《南漳县地名志》实在是难能可贵的,富有开创精神的编纂者对(薛坪一带的)野生动物简介的泼墨力度在该志书中尚属惟一。可想而知的是,“愿做鸳鸯不羡仙”,“蝴蝶正愁飞不过,鸳鸯戏水自双双”,的确,它们非同寻常。好在是当地老百姓说,这些野生动物在錦秀谷一带都是常见的。本县是中国鸳鸯之乡,也是中国红嘴相思鸟之乡,长坪一带是红嘴相思鸟的乐园,錦秀谷里红嘴相思鸟成群结队乱飞乱窜。有的当地人甚至说,还远远不止这些呢!比方说冷水河里也生长着珍贵的国家级保护动物娃娃鱼(学名“大鲵”),证明水质确系第一流淳净的。
錦秀谷,“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
《道德经》曾载: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说的是人的最高境界的品性,就像水一样泽被万事万物而不争名利,做人就要像水一样清清白白。所以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只有道德高尚,才能承载重任。那么,錦秀谷的泉河、瀑布之水到底有哪些与众不同的美感呢?
一、錦秀谷里“清泉石上流”。河流以石头为铺垫,因为河床亿万年以来直接受到泉流的“洗礼”,“经不住考验”、“耐不住寂寞”的河里土壤,早就“乘胜前进”了,“往前走,不回呀头”,河谷表层只剩下沙石。錦秀谷河里石头以石块、鹅卵石为多,也不乏嶙峋的乱石、巨型的怪石,“全石以为底”,山泉顺河渗过沙粒、漫过石头,“闻水声,如鸣佩环”,涓流逐渐汇成大河。如果是在春夜身处谷中,联想到王维《山居秋暝》中的诗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穿过时空邃洞,类比之下,居然如此雷同耶? 凭借笔者的想象,岩溶地形,喀斯特地貌,……这些应当是“共同体”。据笔者了解,錦秀谷里的泉流并非季节性河流,而是“四季奔流”,年复一年地“大河向东流”。据《长坪镇志(1949——2014)》(南漳县第二届地方志丛书,南漳县长坪镇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2016年5月第1版)第56页(《第二节:河流、泉眼》)的载录表明:“冷水河:发源于祠堂沟经殷家河、马鬃河流入下游,冷水河于黄潭洲汇入穿山河,全长约30公里。四季水温寒彻,是全国少见的低温河流”。
二、錦秀谷里“清水摸鱼”。人们常说,“浑水摸鱼”,粗枝大叶,又说“水至清则无鱼”,意思是说只有水浑才有营养物质,水深才有大鱼,水生动物翱遊其间,才可解决“温饱”问题,若水体富含树叶类腐质酸的话,则鱼类显得膘肥体壮,人们品尝起来鲜香可口。反倒是,夏季山洪暴发,除了“同流‘河’污”外,錦秀谷里河水给游客的印象似乎是“万年清”,清水里“绰绰有鱼”。鱼翔浅底(据说是鳈鱼,一说是白鱼条儿),憨态可掬(肥美),胖胖儿的那个模样儿倒是十分可爱。石板鱼(石缝鱼)活蹦乱跳,往来穿梭。皆若空游无所依,似与游者相乐。《薛坪镇志》第23页载录:“冷水河,发源于崔家庄,境内流长约20公里,东流5公里,北纳金山洞水,又2.5公里为马鬃河,2.5公里经三叉口南纳左家沟水,东北流2.5公里纳梳子洞水,东纳岔沟水,北流9公里出境至长坪的黄潭洲”。有志者事竟成,景区员工为了探个究竟,逆冷水河而上,实地发现了荒无人烟之处的两大源头,一为天水河的响水洞,详址在左家沟,另一为殷家河的泉头岩,两大泉源都是出自爬满青苔的山间石缝中的涌泉,人迹罕至且不说,他们一行是拿着柴刀劈荆斩棘、穿老林、拱刺架、匍匐而前、亦步亦趋的,“左右逢源”该有几多难。也由此可以推知,这条清澈见底、以“冷水”而闻名的山溪泉汇之河,野生鱼类资源该是何其“富富有余(鱼)”也!石缝子鱼(也称石板鱼、石斑鱼、岩边子鱼,学名“拟缘䱀”)香嫩无比,这又是众所周知的“‘泉’部秘密”。河里野生螃蟹、泥鳅、脚鱼较多。“只余鸥鹭无拘管,雀来燕去自在飞”,“扳螃蟹”成为少年儿童之类“小客人们”乐在其中的好玩差使。
三、錦秀谷里“高峡出平湖”。河谷所夹的狭长水道曰“峡”,被陆地围绕着的大面际水曰“湖”,长坪镇素以“湖”(高山小湖泊)多而著称。笔者一行在七弯八拐的河谷小路上逆流而进(从长坪镇黄潭洲村方向进入錦秀谷后“北上”),在原始森林里上窜下跳、忽隐忽现,似乎时空倒转于陶渊明的“桃花源”里。因长时间奔波显得劳累,笔者也不时在想“欲穷其林,林尽水源”。到了三叉口,但见三峰笔立其间,地势陡然增高,一处深潭并一片较大的深水区挡住了去路,空旷幽深的河谷顿时变得狭窄了。当地群众开玩笑说,前面就要“山穷水尽”(指马鬃河段到此为止)了,再往上游走就是天水河地段(薛坪镇曾家坪村)了,几乎是“走投无路”(山间小路长年无人行走,现已被丛生的荆棘遮住望眼,极端难行)。不过笔者虽说年过“不惑”,并具有“知天命”的本能,但是视力极好,想方设法寻求制高点,穿透“柳暗花明”的远方,“山重水复”之处仍有明显的老路轮廓。景区老总王建智先生介绍说,根据景区总体发展规划,在天水河与殷家河汇流处的“两河口”修建拦水大坝,坝址高程390米,坝体高度430米,蓄水量700万方,成为錦秀谷景区的“平湖休闲区”,这里将建设游船码头、滨水栈道、水上餐厅、垂钓中心、木屋度假村等游项或景点,并成为中华智慧之谷、中部休闲之都。冷水河是蛮河上游较大的支流之一,蛮河在上古时代称彝水,“彝水晴波”为古代(至少是在清代同治年间以前)的“南漳八景”之次(排列在第二位),“须晴日”,冷水河里的“晴波”在高峡湖水里折射,“分外妖娆”。
四、錦秀谷里“不舍昼夜”。“南条荆山”(即今之南漳荆山,古代为区别于“北条荆山”,故如此称谓)是楚国境内响当当的地理标志。錦秀谷若从源头算起,也有四、五十华里之长,所以说,它也是南条荆山地区的“名山大川”。笔者于1975年10月在殷庄中学读初一,庆祝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40周年时,始读毛主席的《水调歌头·游泳》一词,方知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之词句典故。当时出于“批林批孔”政治斗争的顾虑,老师们在词句解释中并未言明这是出自孔圣人的著作、国学经典《论语·子罕》篇:“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一江春水向东流”,“浪淘尽千古风流”。作为当时以“开门办学”、“勤工俭学”、“贫下中农上讲台”为办学宗旨的初中学生来说,对于“子在川上曰……”之类的语录,只能囫囵吞枣地“铭刻在心”,是没有条件去融会贯通、心领神会的的。1976年10月,党中央一举粉碎“四人帮”反革命集团后,我们才知道原来“孔老二”就是孔圣人,是古代的儒家哲学创始人、大教育家、大思想家。由于视野的局限,我们对于“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之类的经典名句所蕴含的哲理,依然是一知半解。现在我们绱佯在錦秀谷温柔舒适的怀抱里,物我为一,得意忘形之际,才真正领略到流水般的时空动感,这或许就是孔圣人所赋予的哲理。“川流不息”这个成语把人们引入对大自然奇妙性和永恒性的深刻领会和辩证思考,对时序、生命的珍爱和敬重之情油然而生,“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笔者的最大体验是,不到錦秀谷里观察河水夜以继日地“南下”,对圣人、领袖的经典话语是难以理解透彻、掌握全面的。
錦秀谷,“飞流直下三千尺……”
瀑布是指河流溪水经过河床纵断面的明显陡坡或悬崖之处时,以垂直或近乎垂直地倾斜而下的水流,是河流的小跌落,也有人称之为“河落”、“跌水”,是大自然中非常壮观的奇景。錦秀谷里比较有名气、已经进入开发阶段的瀑布,首屈一指的当是白龙潭瀑布群,这里是垂帘形的四季泉瀑,给人以视觉美、听觉美、触觉美、乃至于幻觉美,起伏跌荡,水声震耳,水雾扑面,造成“一气呵成”的仙女假象。这里春夏秋冬各有景,云雾雨雪自带情,分布着壮观的大瀑布水景,即珍珠落盘、秘林飞雪、白龙戏珠、藏龙秘镜、花溪叠瀑、飞瀑碧潭、龙潭映月、清泉石涧、炊烟牧歌、晨曦祈愿,这些瀑景传神逼真,仪态多端。“不到长城非好汉”,因为笔者不嫌弃“山路十八弯”难走,执意要步行到白龙潭去看瀑布群,也好现场感受和体验大自然的奥妙,不然的话,很难理解李白的代表作之一《望庐山瀑布》中“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之类著名诗句的韵味。
一、錦秀谷的源泉奇观:半山腰里有悬河。山中的较大河流实乃自然景胜,白龙潭河是从半山腰里迸流出来的泉河,在陡峭之处“急流直下”,仿佛悬挂在半天空中的“天河”,这道瀑布是洞泉外流形成的水体景观,河流足有5华里之长,直接奔赴冷水河融为一体。笔者一行前往白龙潭观景时,一条老大路在荆棘丛生的山间林莽中左右飘浮、穿梭不定,上下翻滚,亢奋之余,竟然觉得像当年陶公笔下那样,“缘溪行,忘路之远近”,飘然成仙,妙趣横生。
二、錦秀谷的瀑布气势:排山倒海不停息。瀑布一泻千尺,倾盆呼啸而下,正如俗话所说的,从天上到地下,从山上到河里,滔滔不绝,奔腾到海不歇息。在白龙潭外边(山边),颇似运动场上的跳水平台,泉水自上而下基本上是呈垂直状(90度),急喘直流,自瀑头至瀑底(深潭)呈现出“三段式”格调,就是依山体中间的岩石凸出的两道节点,情不自禁地将瀑布划分为“三个世界”,平添了瀑布的波动之感。自然而然的是,瀑布整体又密不可分,就像一块巨大的素錦蒙在山上,恬静和躁动有机结合,任何人都无法制造“分裂局面”。难怪得,游客们都称颂这里为錦绣河山呢!
三、錦秀谷的触景之情:桃花潭水深千尺。荆山山区民间所说的“潭”或“滩”就是瀑布冲击而形成的深水池,白龙潭瀑布冲刷过的深水潭隶属于潭外之潭,瀑布下面的外潭也很显然是石潭。潭水到底有多深?若说“深千尺”,那显然是激情荡漾的夸大其词。但是不管怎么评说此潭,都须要用夸张的词语,因为潭水就像小型运动场上的绿茵平铺在山洼里,碧绿碧绿的。也因太绿太清而见不到潭底是啥样的。又巧合的是,笔者也是“山巴佬儿”出身,自幼就与大山里的“金水银河”结下不解之缘。笔者站在潭边向瀑布下端观望,这个深潭外部由“圈椅状”的弧形巨石合围着,纵向潭石与横向山石交汇处就应该是潭底了。这样的“经验主义”考证,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有时候也明心不明口,因为经验就是评判的标准。因此,笔者深信是没有人“周吴郑王”地去硬着头皮实地丈量到底有多深的,其实人们知不知潭有多深也是“无伤大雅”的,没有必要去做这个“无用功”。但是,为了满足游客醉情于山水时的获知欲、好奇心理,这个定格也是必不可少的。不过,笔者揣测,潭水深百尺还是不为言过其实的。此情此景,笔者也才体味到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在《赠汪伦》一诗中所表明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该是何等的深情厚谊啊!
四、錦秀谷的景物拓展:“前‘瀑’后继”。瀑布连着瀑布,瀑瀑相扣,“布布”为景,处处是画,在山峡中显得幽雅神秘,奇美无比,正如古诗所形容的,“鸟鸣山更幽”,画龙点睛,妙不可言。与錦秀谷西北部、冷水河上游的巨大瀑布群落——天水河六连瀑布群落相比,两处瀑布群此起彼伏,共同展示出广义的冷水河流域绝对的壮美。白龙潭瀑布群与天水河六连瀑布群竞相媲美,而且各有千秋,优势互补,彼此呼应,两大瀑布群共同构成“镇谷之瀑”,平分锦绣山色。“河瀑”之美是錦秀谷众多景观中的“重头戏”之一。白龙潭瀑布群属于“一主两辅”的态势,自上而下蜗居于深山里,夏秋季节,山泉暴涨,主瀑下游另有两道瀑布呈阶梯状“分兵把口”,“各奔‘泉’程”,冲出深山野林……。
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无机物,在常温下为无色、无味、无毒的透明液体,被看做是人类生命的源泉。錦秀谷的水都是透亮清澈的泉水,真的是能当镜子照。俗话说,“人好水也甜”,笔者亲眼所见,有好几位游客都是笑容满面地用手捧起河水就直接喝进去,十分爽快、干脆,看样子也很解渴,他们才是“游山玩水”的老板眼儿,不由得让我们一行津津乐道。大荆山里没有任何粉尘污染,泉水中又含有多种微量元素,营养价值很高。“亲口尝一尝”,妙趣横涌,“‘喝’乐而不为”耶?民间的说法是,山主灵气,水主财气,好水源势必蕴藏着好财源。
錦秀谷,“白云深处有人家”
“白云深处有人家”指山区农村住户依山势而构建聚落(或单家独户),这句诗形象地显现了山区有人烟之处云雾缭绕、白云升腾和自然飘逸的动态之美,在都市化、城镇化、信息化、现代化、数字化的时代里,“深山人家”尤为弥足珍贵。
一、錦秀谷是炎黄文化的圣洁地。古老的炎黄文化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多姿多彩,包罗万象,朴素淳真。炎黄子孙——龙的传人的信仰和崇拜是自食其力、劳动创造财富。炎黄文化历史上可以追溯到轩辕黄帝时代,民间传说,华夏民族人文始祖黄帝的夫人嫘祖(人文女祖)在荆山地区活动期间,手把手地教授薛坪、长坪人学会了植桑养蚕、抽丝织锦,过去黄潭洲一带的桑蚕是农民最重要的家庭致富产业。传说华夏民族又一人文始祖炎帝神农氏在錦秀谷一带为民众播种五谷,当地民间又有炎帝采药之说,炎帝在錦秀谷山岩上采集稀世名贵中药材救死扶伤,为当地百姓解除病痛,现在峡谷河边上巨大石痕(俗称“仙人脚印”),相传就是炎帝当年在这一带冒险采药时用力踏勘、一时落空摔下来后,一只脚猛然踩在河床边石头上,留下了又深又大的脚印。据当地群众说,錦秀谷山上、河里就有好几十种比较名贵的中药材,稀世良药、历来被民间称誉为“救命药”、封建社会被作为宫廷贡品的金钗,还有民间秘而不宣的“长生不老”之类药物等等,就是炎帝在这一带采药济世、拯救劳苦百姓于艰难困境之时,偶然发现的山野好药。炎帝神农氏万古流芳,恩德永驻。
二、錦秀谷是荆楚文化的发祥地。楚文化主要指楚国在它所生存的840多年历史中创造的灿烂的民族文化,荆楚文化主要指荆楚大地包括楚文化在内的古今全部文化,“楚文化”是“荆楚文化”的源泉和“根本”,南漳县荆山地区是楚文化发祥地,历史悠久的楚文化就诞生于錦秀谷及其周边地区,这也是有根有据的。据“楚学之父”张正明先生的研究成果表明,楚人早期活动中心的黄潭洲一带,与楚国名山——柤山相距较近,接岭连山,是柤山的余脉,“一九八四年深秋,笔者前往今南漳县干洞坪、黄潭洲一带考察,途经三道河水库,见群峰环列,烟波浩渺。熊绎所居的丹阳故址,可能就在天假以形胜之地的三道河水库附近,也许竟已湮没在水库底下了”(参见张正明、喻宗汉1985年1月著《熊绎所居丹阳考》一文),笔者据此更进一步认为,“黄潭洲”遗址的历史文化地位特别重要,现在是襄阳市楚国历史文化学会确定的南漳县楚文化遗址“十四大处”之一。錦秀谷是楚人早期活动的重要范围,符合早期楚人在西周王室与南方“楚蛮”之间“夹缝中生存”的时代特征和地理特质。与此同时,判定楚国第一个“楚子”(俗称“楚王”)——熊绎时期所居荆山丹阳的重要地理地望之一的龙潭顶,就位于錦秀谷北部不远处,是薛坪镇与保康县龙坪镇的交界之地,自清朝中期开始,各类史志书籍、图册都很自然地提及这座“楚文化名山”。《南漳县地名志》之《长坪公社图》、《薛坪公社图》中均标明“龙潭顶,1220.5”(米),《南漳县志》载录:“龙潭顶,……位于县西部,东北距县城30公里。海拔1220.5米,东西长1000(米),南北宽500米。山峰高耸,栎树满山。登顶远眺,大小诸山,尽收眼底。山侧有深潭,传说古有龙潜入潭底,故名”。《南漳县地图》标注为1219米,《薛坪镇志》之《2007年薛坪镇行政区划图》依旧标注为1220.5米。不管怎样,具有开放精神的南漳人,什么时候都没有忽视过这座楚国早期都城丹阳遗址内的标志性“宝峰”。
三、錦秀谷是农耕文明的典范地。农耕文化是当地群众(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风俗文化,以农业服务和农民自身娱乐为中心,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男耕女织”、“渔樵耕读”、“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历来耕读传家,万石家风,其核心价值在于吃苦耐劳、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互相帮助……。楚国人当年就是仰仗着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筚路蓝缕精神而占据大半个中国的。景区老总王建智先生说,这一带过去男劳力种田、挣钱,妇女们主要是纺织、缝纫(做针线活儿)、刺绣(古称“女红”)。老百姓一辈子都在山坡上、田中间、屋里头辛勤劳作,耄耋老人身强体壮,鹤发童颜,延年益寿,颐养天年,这一带也是格外出了名的长寿之乡。錦秀谷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物华天宝,是农耕文化传承、发展的理想之地。
四、錦秀谷是民间文化的富存地。民间文化是指普通劳动群众自发地创造的大众化的通俗文化,立足于民众生产、生活的具体背景,用一种生动活泼的大众形式而自娱自乐的文化形态,口耳相传,包罗万象,无所不及。《南漳县地名志》之《长坪公社图》中,就标注了冷水河流域的“槽屋”、“学屋坡”、“古×”以及“×家祠堂”、“×家院子”、“娘娘庙”……,《薛坪公社图》中就标注了“陈家老屋”、“泰山庙”、“袁家庄子”、“麻地”、“观音堂”……。这一带有“桑树坪”、“庵沟”遗址。《南漳县地名志》第134页载录:“陈家老屋,……位于栗林坪西北约3公里处。30人”,第159页载录:“陕西湾,……此湾住户由陕西迁来,故名”。可见,荆山作为“楚人的井冈山”,山民们愚公移山,改天换地,每一个地方都有着优美动人的传说,逢年过节、红白喜事、集体聚会之时,都是挂在人们嘴边的热门话题和时尚话语,口耳相载,神奇无比。錦秀谷里老百姓以诚对人,文明礼貌,尊老爱幼,热情朴实,与人为善,也与世无争,老传授、老讲究随时可见,“不忘本”就是民间持之以恒的最大本色。陪同笔者前往考察的一位当地文化名人说,本地群众惜酒待客,慷慨大方,只愁自家的餐桌小了(佳肴弄多了没有地方摆放),只怨客人的嘴小了(来客如果讲老一套礼节、不直巴,可能就吃得少些,丰盛的酒宴不能浪费掉了)。笔者听到这里,想象得到陶渊明笔下的那些未见过世面的山民们“便要(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那种一家子来客三家子贺喜的山民遗风,该是何等地亲热呢!
錦秀谷,“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錦秀谷山势又陡又高又险,“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是这里过去交通闭塞的真实写照。笔者在另一篇旅游文化的考证文章中,曾称长坪镇境内“山是高昂的头”,正如民国版《南漳县志》之《舆地志·四》所载录的那样:“……作襄西之屏嶂,为巴蜀之咽喉”。《南漳县地名志》之《长坪公社图》中“长岭(烽火檐)”地名,是否可以管见古代战火风云?尚待继续深入地考证和挖掘。
一、錦秀谷是兵家独占鳌头的必争之地。长坪镇、薛坪镇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政治、经济和文化地位相当重要。古代把战略家、军事家通称为兵家,河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古战场春晓”,古久的传奇文化底蕴十分丰厚。据旧县志等史料记载,明末农民起义军李自成、张献忠、李来亨、郝摇旗等,或在錦秀谷一带潜伏,或征战于錦秀谷一带。民国版《南漳县志·武备·一》载录:“……十三年,吴三桂陷湖南,三月,襄阳镇总兵杨来嘉与副将洪福据谷城叛,并受三桂伪将职。九月,来嘉犯南漳……。十四年三月,下荆南道石琳总兵刘成龙袭败于长坪,毁其巢。五月,来嘉复犯南漳。七月,大兵击败之……”,值得说明的是,其中的“十三年”、“十四年”应当是清初康熙皇帝年号。民间传说,清初叛军吴三桂的爪牙曾在錦秀谷一带被清军彻底击败。
二、錦秀谷是商家旺盛财源的必转之地。商家是指从事商业活动(包括生产、经营活动)的个体和各种组织的统称,这里主要指走村串户的“货郎子”以及专业收购大户、固定客户。錦秀谷貌似风平浪静,实则热闹非凡。这里物产丰富,土特产品种众多,从古到今都吸引了大批商家、客户源源不断地登门求购,生意红火。过去这一带出产的火纸(土纸)、木炭、竹编、木货、篾货、木材、药材、蚕茧、木柴、干鲜果、木本油料、粮食(苞谷、小麦、稻谷)、食用菌(黑白木耳、香菇、猴头菌)、山野菜、根雕、奇石、野生鱼类、野物肉、本地黑毛猪、老山羊等等,都是外地人的抢手货。据《薛坪镇志》第68页记载,錦秀谷一带“名贵中药有天麻、灵芝、柴胡、金银花、七叶一枝花等”,当地民间盛传,名贵中草药七叶一枝花大多长在深山黑林里古树蔸下、潮湿的岩石缝里,因其外形而得名(七匹叶子,开一只花),又叫“七叶莲”,俗称“救命草”,据说它就是剧毒类毒蛇七步蛇的最大克星,老年人都把它用来治疗毒蛇咬伤和疮疡肿毒等病毒的良药,还可清热、防风、镇痛,物以稀为贵,极其难觅。当地农家酿造的高粱酒、苞谷酒(俗称“苞谷烧儿”),就是采用古楚国宫廷流传到民间的神秘艺术珍品《苞茅缩酒》工艺醸制的,味道香,口感好,多喝几杯也不坠头、不伤胃,也不会误事儿,县内外的“喝家子们”慕名登门抢着买,还作为馈赠嘉宾好友的礼品。据荆山地区民间传说,也经笔者初步考证,唐代荆山县县治(县城)就设置于栗林坪,遗址至今保存完好。“喜雀往旺处飞”,这是有一定背景的。
三、錦秀谷是文化名家的必逛之地。錦秀谷一带人杰地灵、英才辈出。《薛坪镇志》之《薛坪镇建国前参加革命的老同志名录》中,这一带就有10多人在革命战争年代“出去参加工作”,解放后又有好些人“吃国家饭”,“端上了铁饭碗”,那个时代可是一件颇为荣耀之事。改革开放之后,山民们纷纷走出山门,富在深山有远亲,“天南海北”的錦秀谷人荣归故里,衣锦还乡,在老家门口忆苦思甜,回想过去的“印象”,在精神家园里守望“乡愁”。《薛坪镇志》第135页载录:“从古至今这里的人们就勤劳节俭、民风淳朴、诚实守信、团结友爱、文明礼貌、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兄弟互助、热情好客、邻里和睦”,在衣着、发式、寿诞、婚嫁、订亲、择期、迎亲、过年、过节、礼节、讲究等民俗以及方言俚语、饮食等方面,都是别具一格的。楚国宫廷艺术珍品《端公舞》的主要流行地域在錦秀谷及其周边荆山一带,现已被列入湖北省级“非遗”保护名录。据说,20世纪80年代初,省民俗调查组专赴这一带考察荆山民风,并把这一带民风与某兄弟民族的习俗进行了比较,竟然从中发现了惊人的相似之处,可见这一带民俗风情古朴、淳正。
四、錦秀谷是俊男倩女的必恋之地。錦秀谷一带人好水也甜,不仅本地因为水土好、空气清新、无尘世烦扰,土生土长的有机健康食物令这一带成为长寿之乡,也是以出人才、出美女而闻名远近。改革开放以后,不少外地人乐于来此追根溯源,“打破沙锅儿问到底”。“饮水思甜”,“美呀美,什么是美,山中白玉清泉的水”。“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古有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传说,今有“有缘千里来相会”之良遇,帅哥美女们纷纷相约、幽会、秘恋于錦秀谷,在天然氧吧里吐故纳新,倾诉衷肠,叙旧话新,男欢女爱,巧结良姻。据旅游、工商、文化、林业、卫生、农业等部门的行家里手们先后莅临錦秀谷进行专项调查表明,“绿色大世界”錦秀谷的未来是“年青人的天下”,年青人是谷里游荡的“主力军”。“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啊……”。这是游山玩水一族的青年人们常常咏唱的一首时尚台湾歌曲。在阴阳五行中,男为阳性主创造,女为阴性主柔情,“男才女貌”在绵秀谷里得到最好的展示,笔者不禁叹道,“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錦秀谷,“日今迈步从头越”
錦秀谷景区作为县里重点项目,必然要起到“排头兵”的作用,我们可以借用两句诗词来形容对外开放中的錦秀谷:“雄关漫道真如铁,日今迈步从头越”。
一、“骑到驴子看唱本儿——走着瞧”。溪谷生态观光是錦秀谷里的“拿手好戏”,生态观光、文化休闲旅游当是以徒步穿行为主要游览方式,殊不知,“走马观花”虽说是妇孺皆知的最好的观景与体验,其实走走玩玩、歇歇看看,也不失为最好的玩法,看个透,玩个够,不去白不去。景区游路并网连片后,游客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需要,“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也可以轻歌曼舞,说说笑笑,眼观八方,耳听四面,尽收美景。据游客反映,玩一天只能说走马观花,心忿忿口悱悱,如果真是玩上个三、四天的话,那就会如痴如迷,忘乎所以,“不复得路”矣!
二、多位一体,适宜不同群体。根据錦秀谷的开发策略,主要规划建设就是指“一心”(游客接待中心)、“三带”(冷水河滨水游憩带、白龙潭生态景观带、平湖休闲度假带)、“四区”(接待服务区、溪谷探险区、峡谷漂流区、平湖休闲区)、“多点”(白龙潭瀑布、平湖乐园、农家果园、山水溪洞、土地庙、娘娘庙、攀岩、农家乐、乡村体验等32个景点,景区占地面积5.5平方公里(相当于山区一个中等行政村面积),建设面积153公顷(2300亩)。自北而南,星罗棋布的景点分布在峡谷及其两边的五大景区,共同构成溪谷生态景观,是男女老少的好玩宜游之地。錦秀谷里天然氧吧、天然花园、森林公园,是游客感受最美的眼福和口福,陶冶情操,舒心康体,“回头客”应运而生。值得一提的是,錦秀谷也是探险家跋山涉水的必遊之地。这一带地域辽阔,以山峰陡险、峻拔而闻名,矗立云霄的峻岭崇山,确实以其独特、空旷、粗放、原始的山野魅力,吸引了中原地区爱好猎奇、涉幽者慕名而来,探索大自然的奥妙,满足他们的猎异心理,饱眼福,长见识,锻炼技能。
三、一业兴,百业旺。旅游业是永不衰落的朝阳产业、幸福产业和绿色健康产业,也是带动功能很强的高附加值产业,其龙头地位在县域经济发展中至关重大。谈及錦秀谷美好“出路”时,景区老总王建智同志认为,錦秀谷在全县旅游经济发展格局中应当妥善处理好五种关系:一是景区发展与生态环保的关系。不管怎么说,游客是仰慕錦秀谷的自然生态优美环境而前来观光的,因此峡谷原生态环境是錦秀谷的最大优势和拳头产品,所以,錦秀谷要扬长避短,立足优势,正视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呵护好这一方净土,牢固树立保护好青山绿水就是最大的历史功德的社会责任观念和全局意识,使金山银水永久利用,实现生态资源和地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二是景区发展与容量的关系。生态环境的承受力度是有限的,健康自然的生态环境促使景区必须正确处理好錦秀谷容纳的游客数量,建立游客高峰期的预警机制,把公众对环保的希望值寄予限量游览,游客与自然环境和睦相处,这应当是一柱“上上签儿”;三是景区发展与精准脱贫的关系。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精准脱贫的战略决策,以开发各类旅游产业为契机,可以给当地200余人提供劳动就业岗位,带动3个村(长岭村、栗林坪村、曾家坪村)人民创业发财,要继续实施精准致富工程,造福子孙后代;四是景区发展与其他景区的关系。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团结一致向前看。要注意避免同质性旅游项目的开发,不走重复开发之路,不浪费珍贵资源,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人新我特,为游客端出高、精、尖、特的旅游大餐,抢占旅游客源市场制高点;五是景区发展与镇域规划的关系。錦秀谷处于“三边”(城镇边、县内最大河流蛮河边、公路主干道边),景区要制定长远规划,与长坪镇城镇建设总体规划、与薛坪镇和长坪镇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有机融入,为镇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四、休闲时代,永无止境。俗话说,“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这也是游客在錦秀谷里遵守的自然规律。“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好去窝儿必然会有好享受。旅游、文化、健康、体育、养老是我国的五大幸福产业,全民健康时代需要大力打造健康休闲产业,休闲产业是以旅游业、娱乐业、服务业为龙头形成的经济形态和产业系统,包括物质产品的生产和为人的文化精神生活的追求提供保障。随着錦秀谷各类养生产业的配套和完善,游客必将迎来“井喷式”“获得幸福”的收益局面,客源不断,财源滚滚而来。
结语:錦秀谷,前程似锦
天时、地利、人和、财旺,游人如织,“钱”景无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錦秀谷一带成为山区人民迈步小康的重要阵地,也是荆山生态文化旅游的核心区,与同行业携手共进、比翼齐飞,在实施县委、县政府“生态立县”、“旅游活县”等“三县战略”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据《南漳县地名志》第110页(《长坪公社》)简介:“……全境气候四季分明,夏季雨水充沛,冬季雨雪较少。无霜期约214天。年降水量平均830毫米,降雨量天数约为116天。降水最多的月份为7月,最多的时候,一天曾达到47.8毫米”,充分印证了錦秀谷是甚为理想的旅游胜地。錦秀谷的宏伟目标是打造集生态观光、康体运动、溪水休闲、养生度假、乡村体验、文化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錦秀谷五步一景,十步一画,步移景异,拥有发展生态文化休闲旅游的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周围有国际大都市武汉市,省域副中心城市襄阳市、宜昌市、历史文化名城荆州市,国际“人与生物圈保护网”成员、国际“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点”、“世界地质公园”、“世界遗产”、世界“物种基因库”、“华中屋脊”的神农架;有世界奇观长江三峡、三国历史文化名胜古隆中、道教文化圣地武当山。錦秀谷旅游的“六要素”齐全,麻竹高速公路长坪出口站、郑万高铁、305省道或近在咫尺,或擦肩而过,为游客可以直达目的地提供了便捷条件,錦秀谷的“可进入性”是华中地区游客的“最好法宝”。
在全域旅游的新时代里,景区应当抓大放小,以少胜多,提质增效,并始终不渝地把资源和环境保护工作放在首位,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不动摇,“吃祖宗饭,修子孙路”,把青山绿水这笔最大的社会财富预留给千秋万代。俗话说,“众人划桨开大船”。景区一班人必须精诚团结,励精图治,质量第一,信誉至上,持之以恒地把游览安全列入首当其冲的议事日程,继续发扬楚人“筚路蓝缕”的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精神,真正把錦秀谷建设成为华中地区重要的旅游集散地,并由湖北推向中原大地,从而占据华夏地区生态文化旅游客源市场的“半壁河山”。
2017年7月
(编者注:本文经县镇两级领导审定,刊载于《南漳信息》[南漳县凤鸣楚山广告传媒有限公司经营]第45期[2017年7月24日]、第046期[2017年7月28日];本文在写作与修改过程中,曾经得到南漳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襄阳市楚国历史文化学会会长陈克文、南漳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柏遵国、南漳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党委书记、主任杨海涛以及湖北省楚国历史文化学会会员、襄阳市楚国历史文化学会副会长、南漳县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会长张道雄等同志的及时指导和大力支持;湖北錦秀谷景区项目系南漳县行政审批局招商引资项目,项目建设的责任领导系南漳县政府分管领导,责任单位系南漳县行政审批局、长坪镇政府,项目包保责任人系[南漳县行政审批局局长]郝世勤、[南漳县行政审批局副局长]王作中、[长坪镇人大主席团专职副主席]晏世鹏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