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祖海,男,中共党员,现年64岁,薛坪镇秦家坪村原支书,2011年荣获县级“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
因为他和蔼可亲,没有“架子”,村民们称呼他“老冯”。领导眼中的他平凡、低调,工作一丝不苟。就是这么一个人,带领村民克服交通不便、饮水困难、劳力大量外出等诸多难题,甩掉了贫困村帽子。多年来,他所在的村未发生一起上访事件,“两委”班子成员未出现一起违纪案件。
冯祖海的“平凡”蕴藏着不平凡的人格力量,他用廉洁、奉献滋养着一方水土,温润着他人心田。
有事找老冯
冯祖海生活的秦家坪村,有600多村民,他说这600多人就是天,村民在自己心中分量最重。
村民秦某为了给儿子上户口,带着礼品找老冯帮忙,冯祖海问清楚情况后二话没说,一边带着秦某来回几十公里找相关部门按政策上了户口,一边吩咐妻子把礼品退还给了秦某家人,并严肃地批评秦某说:“村书记就是要带领群众过得更好,坚决不能拿群众东西,人人都这样,谈什么党性!”村民需要他的地方,他都会站出来,理清来龙去脉,依法依规解决困难。村民李某感慨:“自己雇人到家里采摘西红柿,夜晚没车送工人们回家,还是老冯带车来把人安全送回家,需要他的时候他都能在!”冯祖海说:“请工采摘西红柿,就是发展产业,村民支持,我更支持!”老冯经常为外出和困难的村民垫付养老保险、医保等费用,生活拮据的他从未抱怨过。他常说,村支书就是“服务员”,被群众需要是一种幸福。
想发财不要当干部
冯祖海同志时刻以合格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多年来,他带领的党组织班子团结互助,清正廉洁,群众信服,打牢了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
1984年当村支书,30多年来,无数笔开支,除了签字、盖章,他从不经手。他多次在群众会上说:“公家的钱,我们不能留下自己的指纹。”不论是扶贫款,还是村里的转移支付,一律由文书和村级理财小组共同管理,定期实行财务公开,接受群众的监督。冯祖海充分利用村委会转移支付的结余经费,成立“产业发展基金”,鼓励村民发展产业。10多年来,村里每年召开年终表彰会,为发展产业有进步的村民发送雨伞、工作鞋、喷雾器等生产用品,极大提高了村民发展产业的积极性。
老党员秦某在组织生活会上说:“我们的村干部都是干干净净在为老百姓做事!”
村里的事就是自己的事
秦家坪村位于南漳与保康交界处,海拔1200多米,典型的高山村。冯祖海上任之初,村里仅有一条石子路,交通不便,制约发展。要想富,先修路。冯祖海决定从通往村委会的路修起,先后争取资金60多万元,分两阶段扩宽硬化了村级主线公路3公里,为顺利完工,他和村干部坚持在工地值班半个多月。二组的200余亩耕地十分有利于规模种植,但因交通不便被耽搁。冯祖海多方联系,争取资金84万元为该组扩宽硬化了3公里水泥路,促使该组实现了规模化蔬菜种植。三组地理位置偏僻,村民只能靠肩扛背驮运送物资,为共同发展、共同富裕,2016年冬,冯祖海争取资金17万余元,扩宽硬化公路1.5公里,了却了村民后顾之忧。
缺水是该村的大难题。老冯带领村里一班人,用6年时间,采取“向上级有关部门要点、村里经费中挤点、干群投工”的方法,发扬愚公移山精神解决了三个困难组吃水难题。为了节约开支,村里成立专班管理钱物,对水管、水泥、模板等一一清点、分配,最大限度压缩支出。目前,秦家坪村村民实现了安全饮水、出行方便。
要致富光靠传统种植业是不行的
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秦家坪村主要种植玉米、小麦等传统农作物,产量低,收入少,大量劳力选择外出务工。“保康县龙坪镇与我们村山挨山,水连水,人家能把蔬菜种植做成大产业,难道我们不行吗?”为了求证可行性,他先后两次组织村民到保康龙坪去参观学习蔬菜种植。2007年春,冯祖海从保康引进良种,请来技术员,率先在该村试验种植了西红柿、辣椒、包菜。功夫不负有心人,当年,试验种植的两亩蔬菜每亩平均收入1.1万多元,比种植粮食作物收入高出许多倍,试验种植获得了成功。2016年,该村高山蔬菜种植面积达400亩,烟叶种植面积100亩,47户农户发展了食用菌种植,综合其他农田经济和务工收入,村民人均纯收入达9000余元,是冯祖海上任之初的9倍。
2018年,冯祖海带领村两委干部发展集体蔬菜产业,产业发展第一年纯收入便突破5万元,为村集体产业发展营造了良好开端。
“作为一位村支书要时刻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真心诚意地为群众办事,要廉洁办事,用行动凝聚群众。”这是冯祖海的誓言。2018年11月,因年龄原因冯祖海卸下村党支部书记的担子,但他廉洁奉公、一心为民的品质永远留在村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