汩汩清水顺着沟渠缓缓流入一口口虾池。在南漳县武安镇月明寺村,连片的稻田四周,上百口新开挖的虾池独成一景。“小龙虾正在冬眠,待到明年春暖花开时,这里又是一番风景。”月明寺村党支部书记杨发青说,2018年,全村发展“虾稻共作”基地1200亩,村级集体经济由2017年的0.1万元增加到9.6万元。
截至目前,武安镇建成“虾稻共作”基地1万余亩,亩均收入达到3000元以上,龙虾产业从业人员超过4000人,月明寺村、安乐堰村、陈家集村等11个村的集体经济有了强力增长点,年均增收2万元以上。
近年来,南漳积极探索,通过选准选好路子,因地制宜、对症施治,一村一策、村村齐动,村级集体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截至2018年底,全县33个集体经济“空壳村”全部出列,101个经济薄弱村中已有76个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
结对帮扶 上下联动聚力量
南漳县肖堰镇西流坪村是县级建档立卡贫困村。近年来,在南漳县委组织部的驻村帮扶下,该村先后兴建了60千瓦光伏发电站、10万袋的食用菌生产合作社和120亩的桑蚕养殖基地。2018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10余万元,百姓务工收入达30多万元。
坚持党建引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南漳县强化结对帮扶,层层压实责任,营造了浓厚的发展氛围,形成了上下联动、聚力发展的火热局面。
县领导坚持大员上阵,靠前指挥。按照每名县“四大家”领导至少联系一个集体经济“空壳村”的要求,把33个集体经济“空壳村”的发展任务落实到28名县“四大家”领导肩上。坚持每季度向县“四大家”领导报告一次联系点集体经济发展情况,力促集体经济“空壳村”尽快实现零的突破。同时,加大对101个集体经济薄弱村的监控力度,为每个村制定发展规划,实行跟踪管理,确保薄弱村集体经济发展有起色。
借助扶贫攻坚和“百企联百村”活动,该县采取“三级联动、分工负责、对口帮扶”的方法,组织95家县直机关事业单位、78家个体私营企业与101个集体经济薄弱村结成帮扶对子。活动开展以来,各帮扶单位先后筹资3000多万元,帮助结对村完善经济发展所需的配套设施,特别是个体私营企业与结对村联合发展农村特色项目51个,解决近千名村民就近转移就业问题。
用好政策 建好机制做保障
1月7日,在南漳九集镇吴家集村全体党员会议上,村党支部书记邓怀才向全村50多名党员通报:2018年,全村集体经济收入实现新的增长,达到11.9万元。
成果来之不易,九集镇吴家集村前几年由于自身发展动力不足,还是个“空壳村”。
近年来,吴家集村坚持立足自身优势,用足用好政策,创新发展模式,实现了集体经济的快速发展。目前,吴家集村有了装机60千瓦的地面光伏发电站、宗华驾校练车场、木材加工厂等三个主导产业。
为破除集体经济发展资金不足、机制不优的发展瓶颈,南漳坚持从政策创新、资金扶持、组织保障等方面着手,为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南漳是全国第一批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整县推进试点县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县。借助政策,该县狠抓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集体经营性资产达到6.7亿元,比清理前新增4.8亿元。全县集体土地资源新增87万亩,为集体经济发展带来了活力。
该县将各镇(区)村级财务核算的用于村级公益事业项目建设的财政性资金、部门帮扶资金、个人和社会捐赠资金以及本级集体经济收入等全部纳入农村综合产权交易,从源头上规范村级集体资产管理,规避交易风险。2018年,全县共交易366宗土地,交易额为20948.56万元。
以资金扶持为依托,集聚发展动能。南漳县委、县政府对各村发展集体经济给予资金配套、税费减免、融资贷款等政策倾斜。从2018年开始,县财政每年安排100万元以上的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重点用于奖补集体经济发展成效明显的经济薄弱村。2018年,该县支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县级配套扶贫专项资金达到800万元。
南漳县委常委、组织部长郭志远说,该县将基层党建工程作为源头工程,进一步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探索建立了“村+企业”“村+合作社”等联合党组织26个,发挥党组织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引领作用。
因地制宜 特色产业显成效
巡检镇指山坪村内的指山岩是鬼谷子隐居之地,指山岩山顶有千奇百怪的洞穴。该村借助优美自然风光和深厚文化底蕴,积极打造“鬼谷子”旅游品牌,成为该村发展集体经济的新着力点。
南漳共有303个村(社区),各村发展集体经济的资源禀赋、区位优势不同。在发展过程中,南漳县委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积极推动产业项目落地实施。
立足村域优势,实现错位发展。对于资源资产盘活型村,通过市场运作的方式,将村里闲置的山水林地、尚未开发的矿产、闲置的厂房学校等可用资产资源发包给经济实体和自然人,或者以闲置资产资源入股经济实体,带动集体经济发展。对于配套服务创收型村,注重发挥区位优势,服务当地骨干企业,通过收取劳务费、中介费等形式,增加村级集体收入。对于特色产业带动型村,通过招商引资引入外商合作办厂、村“两委”牵头成立农村经济合作社等方式,壮大特色产业。对于扶持资金整合型村,引导各种扶持资金打包使用,集中用来发展产业,实现“造血”。
坚持抱团发展,形成产业集群。依托东巩镇、巡检镇、肖堰镇丰富的食用菌资源,先后培育了9家年出口额可过千万美元的食用菌深加工企业。2018年,全县代料食用菌发展到1.5亿袋,极大地拉动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依托丰富的山场资源,在山区乡镇大力发展桑蚕产业、高山蔬菜、茶叶、木本油料等传统产业,带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村民增收。依托九集、武安等平原丘陵乡镇丰富的水资源优势,发展“稻虾共作”、特色种植养殖、观光采摘等产业,优化村级集体经济的产业布局。
推动三产融合,实现品牌运作。引导培育南漳东漳丝绸公司以荆楚丝绸文化为依托,深度挖掘绿色楚桑历史内涵,全力打造楚国桑蚕丝绸博物馆展示平台,成功走出了种桑养蚕、丝绸加工、工业旅游的三产融合发展模式。围绕“中国有机谷”区域公共品牌建设,打造葫芦潭贡米、东巩官米、磨坪贡茶、南漳高香茶等多个地理标志产品。通过公共品牌的有效整合,依托县内上膳源、金南漳蔬菜公司、东巩寨子米、水镜茶业等龙头企业,将村级集体经济带入快速发展轨道。
“一村一策”引来百花盛开。一批批有机茶村、有机米村、有机菌村、有机养殖村、服务创收村、生态旅游村等在南漳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让南漳县村级集体经济大跨步发展。
(来源:《襄阳日报》2019年1月14日5版 通讯员 郭世桥 魏遵超 翟远基 黎陈晋 编辑:廖虹宇)